各單元音樂聯結youtube,查:JASONHAI WU

2013年3月4日 星期一

國樂篇,第七單元六問?


國樂篇六問(第七單元)


1,南戲(傳奇)與雜劇體制的分別?

    南戲和雜劇有很顯著的差異,有不少是由雜劇取材,加以演變而
成的。述之如下:

    一、折數  雜劇叫折(幕),每本以四折為限,每折限用一宮調
              ,一韻到底;南戲叫齣,長短自由,有長至三、四十
              齣者,可以換韻。

    二、唱法  雜劇每折一人獨唱,其他角色只有對話;南戲登場人
              物可獨唱、對唱、合唱。

    三、曲調  雜劇用北曲,字多而調促,勁切雄麗,宜於和歌;南
              戲用南曲,字少而調緩,清峭柔遠,宜於獨奏。

    四、曲詞  雜劇以古拙質樸取勝;南戲以精鍊綺麗見長。

    五、排場  雜劇排場差劣;南戲情節緊湊,層次井然。

    六、氣勢  雜劇神氣鷹揚,有殺伐之氣;南戲流麗婉轉,有柔媚
              之情。

    七、角色  雜劇有末、旦、淨、丑等;南戲有生、旦、末、淨、
              丑、外等。

    八、序曲  雜劇有楔子(不一定是序曲);南戲有開場和報家門
              。

    九、曲牌  雜劇不分曲牌;南戲有引子、過曲和尾聲的分別。

    十、齣目  雜劇無;南戲各齣均有齣目。

    十一、題目正名  雜劇全劇末了,有題目正名;南戲無。

    十二、下場詩  雜劇無;南戲齣末有下場詩。

2,何謂「三分損益法」?何謂12平均律?
http://m.youtube.com/watch?v=42VWXLL799w

3,琵琶的構造,品與相的知識?
http://taiwanpedia.culture.tw/web/content?ID=10615


4,中國戲曲的四大唱腔?


  声腔:
在中国戏曲历史上,有几个不同时期的“四大声腔”之称。在明代中期有海盐腔、弋阳腔、余姚腔、昆山腔四个主要剧种声腔系统,这四大声腔对后来的地方戏兴起和衍变发展,有很大影响,故中国戏曲历史上常说最早的的“四大声腔”是指此。明代以后,由于昆腔、高腔、梆子腔、皮黄各自形成系统影响广泛的声腔系统,现在一般说得“四大声腔”是指这四个声腔系统。另外在清代乾隆年间还有称南昆、北弋、东柳、西梆为四大声腔。
明朝四大声腔

中国明代南曲系统海盐腔、余姚腔、昆山腔、弋阳腔的合称。中国戏曲声腔的发展源远流长,海盐腔贯南戏四大声腔之首。徐渭在嘉靖三十八年(1559)刊本《南词叙录》对四大声腔的流布地区作了这样的记载:“今唱家称弋阳腔,则出于江西,两京、湖南、闽、广用之;称余姚腔者,出于会稽,常、润、池、太 、扬、徐用之 ;称海盐腔者 ,嘉、湖、温、台用之;惟昆山腔止行于吴中 ,流丽悠远 , 出乎三腔之上,听之最足荡人。”可见,四大声腔在嘉靖之前已经形成,并在江南地区广泛传唱。昆山腔是海盐腔衰微之后而振兴的,故有“旧凡唱南调,皆曰海盐,今海盐不振而曰昆山”之说,昆山腔之振兴,实有赖于水磨调之功,行腔委婉细腻,流丽悠长,至明万历时,已是“四方歌曲,必宗吴门”。弋阳腔在诸腔竞奏的有明一代,一直在民间流布,有着较强的生命力。特别到了明末,更获得观众的喜爱,由依附昆曲剧目“改调歌之”,到独立创作剧目,逐步与昆山腔分庭抗礼。《同光十三绝》



5,隋朝七部曲?唐朝十部曲?
隋:南北朝是一个战乱动荡的时代,汉族的政治中心转移到江南,其他民族大量涌入中原地区。由於民族的迁徒杂居,文化交流频繁,互相渗透融化,为隋唐乐舞的繁盛提供了重要条件。

  隋朝统一中国後,集中整理了魏晋及南朝盛行的《清商乐》,和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原的兄弟民族及外国乐舞,制定了七部乐,後来又增为九部乐。唐代继承了隋的九部乐,并在此基础上增删成十部乐。

  隋、唐宫廷设置七部乐、九部乐、十部乐的目的,一方面是供统治者娱乐,更重要的是显示国家强盛。这些乐部於太常寺而不属於教坊,就更说明它们的政治作用大於娱乐作用,礼仪性重於表演性。

  凡是宫廷举行大宴,都要奏十部伎。如群臣朝贺皇帝举行宴会,招待兄弟民族使者,为皇帝祝寿,庆丰收举行大宴(即赐酺),为皇后立寺,欢迎玄奘从西域返长安……等,都要整套地演出各部乐舞。而每部乐舞的演出制度,如舞者大数、服装、乐人服饰、人数、所用乐器,以及哪一部乐采用哪些舞曲、歌曲、解曲等,都有所规定。

  七部乐、九部乐、十部乐中所包括的节目,大都是各地的民族民间乐舞,弘以地名、国名为乐部名称,因而保存了相当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。它们虽用於宫廷宴享、典礼,却都来自民间。其制定、增删和变迁的情况是这样的:

  隋代开皇(公元581至600年)初制定了七部乐,包括一、《国伎》;二、《清商伎》(即汉代传统乐舞);三、《高丽伎》;四、《天竺伎》;五、《安国伎》;六、《龟兹伎》;七、《文康伎》(《礼华》,汉族面具舞)。

唐:
  唐高祖武德(公元618廷626年)初,继承了隋代的九部乐,乐制、舞制都依归。到唐太宗贞观十一年(637年),废除了《礼华》;贞观十六年十一月,他宴百寮,加奏《高昌伎》,自此以後,才成为十部乐,包括一、《燕乐》;二、《清乐》;三、《西凉乐》;四、《天竺乐》;五、《高丽乐》;六、《龟兹乐》;七、《安国乐》;八、《疏勒乐》;九、《康国乐》;十、《高昌乐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