各單元音樂聯結youtube,查:JASONHAI WU

2014年2月22日 星期六

第 七 單 元(音樂老師自編補充教材)

     第     (音樂老師自編補充教材)

壹、音樂知識     

節奏:

(一)節奏(Rhythm:為音樂三大要素之一,希臘原意是指流暢的意思,有人解釋成畫線或是型態,如英文中的音節,發音音節也具有一定的節奏,凡是藝術的表現皆需有節奏性,它將籠統化為整齊,例如音樂、詩詞、繪畫或電影等綜合藝術的表現道理都相通。

(二)音樂中節奏的內涵,主要是有規則性的一種律動,它需有週期性及力度規律性出現。例如3/4拍,律動--不斷重複,於是產生節奏規律而構成了三拍子。4/4拍德律動是--次強-(如4-1

(三)節奏從外型判斷可以分規則節奏與不規則節奏,依照自然律動而產生的節奏叫規則節奏,人為加上的力度記號的音節,則是不規則的節奏。切分音是音樂改變節奏規則的一種方式,現代作曲家引用文藝復興時期不標明小節線的方式是一種定量節奏,而完全不加上強弱音記號叫自由節奏。(如4-2

貳、國樂團編制介紹(對照原課本相關圖片)

傳統樂器--絲竹篇(上) 

一、吹管樂器:

國樂器中的吹管樂器依據發音方法的不同,可分為三類:

(一) 吹氣經由吹孔,引起空氣柱的振動而發音的,如笛子、簫、塤、排簫等。

1.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笛:笛子的種類繁多,較常見的有曲笛、梆笛及崑笛   崑笛,橫吹,有膜孔,六個按音孔,吹口上端有笛塞,管身較粗長。 梆笛的笛身較短,發音較高而嘹亮。

2.簫 :直吹的竹管樂器,也稱洞簫,簫的音色深沉而柔和,音量較小,富於抒情性,適合獨奏或重奏。

(二)吹氣經由哨子而產生聲音,如嗩吶、管等。

 

 

嗩吶:民間婚喪喜慶多採用它來吹奏,木管身,銅喇叭,葦哨,按音孔前七後一 ,音色高亢。可以吞聲不斷氣吹奏長音。小嗩吶又叫海笛,大的嗩吶叫大海笛,又稱大籠。福建南管小嗩吶,用麥哨,音色較柔。

(三)吹氣息經由簧片振動而產生聲音,如笙、蘆、把烏等。

笙:採按孔成音,是唯一能吹奏和音的吹管樂器,可用於獨奏、合奏或伴奏。


 

 

 

二、彈撥樂器  

彈撥樂器包括用手指或撥子撥弦,及以琴竹擊弦而發音的樂器。

彈撥樂器大致可分為三大類:

(一)用手指撥弦的樂器:琵琶為代表,包括月琴、柳琴、阮、三弦等樂器,用右手彈撥,多放在腿上彈奏。

1.琵琶:外型如枇杷,國樂琵琶為四絃,低音區渾厚低沉,中音區明亮柔美,高音區清麗堅實,演奏多種和音、和弦;一般音高各定為D調、F調、G調三種,音域約三個八度又四個音。

2.月琴:用撥子彈奏,外型與阮咸相似,比阮咸高二個八度。

3.柳琴:又名柳葉琴,是一種高音琵琶,用撥子彈奏。

 


4.阮咸:簡稱阮。有大、中、小三種,是中、低音彈撥樂器,古代稱之為「秦琵琶」。

 

 

 

5.三弦:有三條弦而的得名,以伴奏為主。

(二) 用手指或撥子撥弦的樂器:七弦琴為代表,包括箏、琴等樂器。這類樂器都有一個琴身,平放著彈奏。

1.箏:又叫十六絃琴。在戰國時期頗為流傳,於秦國大盛,故又名秦箏。有十三絃、十六絃、十八絃、二十一絃、二十三絃、二十五絃等多種。是一種音色極豐富的樂器。

 

2.琴:琴與箏類似,現代稱古琴或七絃琴,音色莊嚴敦厚,音量不大,但鏗鏘有力,無絃碼。

(三)用琴竹擊弦的樂器:揚琴為代表,演奏時平置在木架上。

揚琴:由是波斯(今伊朗)、阿拉伯一帶傳入中國的一種古擊弦樂器。原名蝴蝶琴,又名洋琴。

 

 


打琴以雙手持琴竹擊弦而發音,其音域在兩個八度以上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

三、拉弦樂器

我國常見的拉弦樂器有二胡、高胡、中胡、革胡、倍革胡、板胡、四胡等。

拉弦樂器是以弓摩擦琴弦,產生震動而發音的樂器。

1.  二胡:二胡又名胡琴、翁子、南胡等,是國樂團中活躍的樂器之一。

 

 


 

2.  中胡:形狀如南胡,音色較渾厚,音域較低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3.革胡:音色類似大提琴,琴筒似南胡。


 

4.倍革胡:音域比革胡更低,類似低音提琴。  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參、國樂欣賞

阿炳的二泉映月【胡琴名曲欣賞】 L

    「二泉映月」共有六段,屬於變奏曲式。引子短小,在這部分,琴聲輕微,如人之嘆息,將聽眾引入沉思的意境中。主題共三個樂句,第一樂句旋律較寧靜、平穩,在微微波動的音浪中,做了兩重的起伏。第二樂句雖短,但卻以較強的力度,在上句結音的高八度上開始,音樂變得昂揚起來,也流露出更多的感慨。第三樂句則躍入高音區,以第一句作基礎做發展變化,在這裡出現了新的節奏形式,並以變換不定的重音,及胡琴許多特殊的滑音手法,產生力度強弱情感顯隱的變化,予人以胸中之氣難平,無限感慨之意,這個樂句在往後的各次變奏中都得到充分發展。

    「二泉映月」雖是單一形象的變奏曲,但自寧靜起,經由不同的變奏,將跌宕的起伏情感推至高潮,滑音手法與多種方式的力度變化,則又使得此曲在蕩氣迴腸外,仍然意境深邃,美學上所謂距離感之妙,可說是聚集於此曲,而這也正是它會成為經典名曲的原因。

   「二泉映月」的欣賞可以比擬於中國人感懷詩的欣賞,這其中的情緒都非單一,常常有「直不能言者」,總在悲愴中有深刻的感慨,優秀的作品則更令人興起悲憫的情懷。而能在中國人藉景抒情、寓情於景手法中體會人世的興衰、時空輪轉的人,對「二泉映月」「二泉映月」的共鳴自必也極深。(本文自「音樂欣賞」陳樹熙 林芳谷著 三名書局)

 

【古箏名曲欣賞】高山流水

欣賞《高山流水》,可由原清彈的版本切入,在娓娓道來的旋律中顯其淡雅,這個版本少用拂音,即使是流水擊石,亦以疏淡的音符表示,整首曲子因此既非「客觀」地描寫高山流水,也非做「意象性的轉化」,而是直取意境,遙望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之情,寄「君子之交淡如水」之意,可說是「意在高山流水」。

王巽之版本的《高山流水》,在前段描寫高山部分,基本上是在原曲清彈基礎上,加上高低音區的轉換使其寬廣沈厚,並以十六度的和弦及快速的上滑音寫出山的不動。

而流水部分,則在前段的基礎上「減字」,保留了骨幹音,再在這骨幹音上配以連綿不斷的拂音,以造成流水潺潺、逝者如斯的效果,這段比諸「高山」,更為寫實。但整曲觀之,則可以說是以景寫情、寓情於景、情景交融的佳構,但雖曰情景交融,卻又並不刻意談情,而是在類近於「白描」的手法中,直接喚起聽者對「山色不動、溪聲廣長」的情感回應。

中國人的自然哲學表現於藝術者大體有兩面,一面是回歸到老莊哲學最原始的本意,認為自然所顯現的「自自然然」才是生命所最該學習的境界,在此,大自然成為道德、人格及其他價值的具體顯現;另一面則是將人直接溶入自然,成為其中的一員,此時,山色水聲、蟲鳴鳥叫都是生活中活生生的一部份。這兩者於手法表現上的分別是前者往往重在取其意,後者則直接摹其形,而在《高山流水》中的「高山」則似前者,「流水」則似後者。

在兩個版本的對照中,可以看見中國音樂加花減字的特質,並同時體會到指法添加對中國器樂表現的巨大影響。許多中國器樂都非「乾譜」分析所能掌握,中國音樂固多記「骨幹譜」,而即使加花後的演奏譜也往往血肉不足,必得加上演奏法或指法,方才有血有肉。(本文自「音樂欣賞」陳樹熙 林芳谷著 三名書局)

 

 

肆、音樂小辭典

1.香頌(Chanson):歌曲之意。十五、六世紀,多聲部合唱曲名。其內容多關於愛情,並以法文演唱。在文藝復興初期,多以固定的格式寫成,作品多為一、二聲部,並有樂器伴奏。晚期的作品則形式自由,以四聲部演唱,部分為無伴奏作品。

2. 尾奏(Coda):義大利文為「尾巴」之意。一首作品或樂章的結尾部分,它與作品的基本結構無關,而是副加上去的,以便讓作品有結束的感覺。

3. 觸技曲(Toccata):義大利文的原意是「碰觸」之意,因此觸技曲指樂器演奏,而非演唱,是一種用來展現演奏者技巧的演奏曲。曲中充滿許多精密且快速的樂段,包括了過門、琵音與裝飾音。觸技曲是由十六世紀義大利的鍵盤音樂作曲家所發展出來,最主要的作曲家是嘉布瑞里(Andrea Gabrieli),及其後繼者。巴洛克時期的德國作曲家也大量使用,而集大成者為巴哈。巴哈經常在管風琴創作品上使用賦格與觸技曲。十九世紀時,觸技曲變成了演奏者展現技巧的樂曲,舒曼、德布西等人都曾寫過此類樂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