各單元音樂聯結youtube,查:JASONHAI WU

2013年9月2日 星期一

補充教材第 三 單 元 (音樂老 師自編之3)


補充教材第  

壹、音樂知識

音階種類

音階分西洋音階及中國五聲音階。

(一)西洋音階分大調與小調:

a:大調:

七個音依照音高次序作規則的排列,上行、下行的排列都一樣。音階中每個音都有一個唱名音名。西洋大調音階的半音位置在第3-4音之間及7-8音之間,其餘都是全音。音階第一個音是主音Tonic),第二個音是上主音(Supertonic), 第三是中音(Mediant)第四音是下屬音(Subdominant),第五音是屬音Dominiant),第六音是下中音(Superdominant),音七是導音Leading Tone

b:小調音階有四種:

1)、和聲小音階: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它的第七音需升高半音,其功能是處理和聲上導音解決到主音的問題,所以必須

升半音,第6-7音為增二度。一般聲樂旋律盡量不使用此音程,但樂器
性的能優越、表現力豐富,則比較不受此限,器樂作品使用增二度音程
時,反而有一種阿拉伯音樂味道。

2)、曲調小音階(又稱旋律小音階):

聲樂旋律增二度演唱時不易且不自然,因此在上行時第六音、第七音升高半音下行時保持自然音階原貌。

3)、自然小音階:

由關係大調沿襲而來,不在外加升、降記號,此音階特質是純樸平實。

4)、現代小音階:

上下行皆採用旋律小音階形式,此調使用機會較少。

半音階:音階之中所有的音皆以半音串聯起來。

全音階:音階之中所有的音皆以全音串聯起來。

(二)中國五聲音階:

1五聲音階是根據三分損益法而來的一種制音律原理,五聲由宮、商、角、徵、羽構成。

2)五聲音階調名:

以宮音起音叫宮調、以商音起音叫商調、以角音起音叫角調、以徵音起音叫徵調、以羽音起音叫羽調

3樂器演奏功能而增加fa 的變徵及變宮的si,於是產生中國七聲音階

 

4)動動腦:「五聲音階」的秘密,它跟普通的音階有什麼不同?

貳、西洋音樂史 (上)

 

(壹)巴洛克之前的音樂( Music Before Baroque

一、年代:1600年之前

二、音樂特色:

(一)古代音樂:

1.人們知道使用樂器表現音樂。2.音樂具有禮拜等宗教上的意義。3.音樂以文字記載的方式 並以某種符號來表達。

(二)古希臘的音樂:

1.音樂是的附屬品。2.開始使用一種叫「奧羅斯」的管樂器演奏音樂。3.舞台劇的崛起,以合唱及伴奏樂器登場。4.敘事詩與合唱結合。5.採用教會調式6.記譜法以文字型態出現。 7.音樂以教育人民為導向。

(三)古代基督教音樂:

1.單音旋律以無伴奏的為主,音樂的演奏形式配合「詩篇」。2.自訂教會調式,整理典禮音樂。  

3.音樂與繪畫、美術結合,並相互影響。

(四)中世紀音樂

1.聖歌從此誕生,教會調式盛行。2.教會調式原為六聲音階增加升、降第七音,並發明「紐姆樂譜」3.桂多‧達賴左神父發明五指譜法,提倡音階唱名,並使用六聲音階,此外,複音音樂興起,聲部和聲開始豐富。4.世俗音樂興起,音樂逐漸擺脫教會的影響。

(五)十三世紀的音樂:

 以多聲部的複音音樂呈現,使用4度、5度、8為和諧音程,3度、6的合音開始盛行。 (六)十四世紀的音樂:

1.新藝術的主張,影響本世紀的音樂觀。2. 複音音樂的頂峰期,正式淘汰單音音樂3.強調音樂的創新,作曲家使用輪旋曲式A-B-A-B-A)。

(七)十五世紀的音樂:

1.使用多聲部創作。2.注重音程的結構,應用很多4度、53.奠定三和弦的理論基礎

(八)十六世紀的音樂:

1.對位法的啟蒙期。2.偏重創作器樂曲3.三和絃應用的初期,音樂開始以主音音樂的形式出現。 4.蒙台威爾第的歌劇「奧爾菲」誕生。

三、代表作曲家:

  (一)十四世紀:馬修(1300-1377,法)

(二)15世紀:鄧斯太布爾 john dunstale 1370-1453,英)、得普瑞(josquin des prej 1450-1521,法)

狄拉索(orlando di lasso1532-1594,荷蘭)馬丁路德(德)

(三)十六世紀: 魏拉爾(Adrian-willasrt 1480-1526,義)、蒙台威爾第(Clawdio montverdi 1567-1643,義)、巴勒斯替那(Palestrina 1526-1594,義)  
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
 

(貳)巴洛克樂派(Baroque Period

一、年代:1600-1750

二、音樂特色:

1.      巴洛克名詞由來:Baroque是葡萄牙語,原意為「變形的珍珠」,是建築學的名詞,指運用很多裝飾且華麗的建築物而言,以「奇妙的音樂藝術」形容這時期的音樂特質。

2.      旋律中使用很多華麗的裝飾音,善用即興演奏

3.      音樂以器樂演奏為主,使用當時有名的「數字低音」「對位法」作曲。

4.      應用複音音樂主音音樂的作曲方式,作品以對位法為主,例如賦格、卡農等曲式。

5.      音樂功能以宗教服侍為主,世俗音樂創作較少。

6.      提倡新音樂,認為音樂應該結合器樂、人聲,朗誦、合唱、戲劇等藝術。.

PS:巴洛克很多裝飾音,
1/ 創意曲
http://youtu.be/enJgKeut98M

 

 
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(巴洛克時期作品)

 

 

 

 

 

三、代表作曲家及作品

蒙台威爾第:C.Monteverdi 1567-1643 義):歌劇作曲家,作品「奧菲歐」。
第一部歌劇:
http://youtu.be/jb2TURdBeEQ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右圖蒙台威爾第)

 

柯瑞里:A.Corelli 1653-1713,義):室內樂及管弦樂作曲家

維瓦第:A.Vivaldi 1675-1741,義):作品:「四季」,是協奏曲之父,別號「紅髮神父。」

盧利J.B Lully1632-1687,法):法國宮廷作曲家。

帕海貝爾:J.Pachelbel1653-1706, 德):作品:卡農Canon

蒲賽爾H.Purcell 1658-1695,英):作品:以管絃樂,宗教曲為主。

韓德爾G.F. Handel1685-1759,英):作品:「水上音樂」「皇家煙火」、「彌賽亞」、等    

        (右圖維瓦第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巴哈J.S. Bach 1685-1750,德):是巴洛克樂派最重要的作曲家。作品:「布蘭登堡協奏曲」、「鋼琴平均律曲集」、「馬太受難曲」、「雙小提琴協奏曲」;「無伴奏大提琴協奏曲」、「聖誕神劇」,二百多首清唱劇等。

 

(參)古典樂派(Classical School

一、年代:1750-1830

二、音樂特色:

1.      古典Classic一詞,拉丁文原指「屬於納稅階層的人」,引申為正統而高貴的藝術,是一種「典範」的音樂。

2.      注重理性、平衡、旋律的優美,並配上阿伯爾第低音Alberti Bass)的伴奏。

        (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8fb2ZGgR_7g)

3.      樂段分明,樂句對稱音樂流暢而清澈,使用奏鳴曲式

4.      大、小調作曲,和聲使用三和弦、七和弦,比較少用九和弦。

5.      不使用數字低音,不流行即興演奏,作曲家標示各種演奏術語。

6.      絕對音樂為主,少用寫實或標題音樂,大多數以器樂為演奏形式。

.

 

 

三、代表作曲家及作品

葛魯克C.W. Gluck1714-1787,德):歌劇改革者補充教材音樂檔

C.P.E巴哈:以主音音樂作曲為主

海頓F.J .Haydn1732-1809,奧):作品:「驚愕交響曲」、「告別」、「鼓聲」、「軍隊」等104首響

曲、弦樂四重奏,小夜曲、神劇「創世紀」、「四季」,52首鋼琴曲,2首大提琴協奏曲。

莫札特Mozrt Wolfgang Amadeus1756-1791,奧):作品:41首交響曲5首小提琴協奏曲,27

首鋼琴協奏曲,弦樂四重奏「狩獵」等27歌劇「費加洛的婚禮」、「女人皆如此」、「唐‧

喬凡尼」,安魂曲,C小調彌撒曲等。

克萊門第M. Clementi1752-1832,義):作品:以鋼琴奏鳴曲為主。

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-1827,德):作品:九大交響曲「英雄」、「命運」、田園」、「合唱」等,32首鋼琴奏鳴曲,17首弦樂四重奏,10首小提奏鳴奏曲,5首鋼琴協奏曲,1首小

提琴協奏曲,管弦樂序曲多首,歌劇「費黛里奧」,「莊嚴彌撒曲」。 

 

參、「音樂之父」~巴哈(1685-1750)

一、生平素描:

巴哈,1685 321日出生於德國的艾森納赫市,他的父親與祖父都是音樂家,從小與家族成員參加無數次大小音樂會。父母親在他十歲時先後去世,由大他14歲的哥哥,約翰克里斯多夫扶養長大,並教他彈奏大鍵琴。15歲時進入當地米亥爾音樂學校就讀,成績非常優秀。之後他陸續跟多位大師學習。18歲時,巴哈開始學習自立耕生,擔任拉丁貴族的家教,或唱詩班以及教堂的管風琴手等工作。他精通多項樂器,例如小提琴、管風琴及大鍵琴。

巴哈的音樂崇高且深奧,他自己說過:「我的每一首作品,都是為了讚美上帝。」他一生既虔誠又勤勞,給人和藹可親的親切感。他的作品影響好幾個世紀,幾乎從古典到現代的音樂家,都以他為師。在65的生命之中,他擁有幸福的家庭,穩定的工作,對朋友很友善,對教會及社會很有責任與愛心,尤其在複音音樂中,以對位法作曲的技巧之貢獻,令人欽佩,是歷史上一個了不起的偉大音樂家。

二、居家生活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(右圖巴哈與小孩們)

巴哈的名曲有很多是為學生及他的孩子而寫的,例如鋼琴曲集、創意曲及十二鋼琴平均律 一、二冊等。他是一個重視教育的好父親,巴哈共生了20個小孩,但只有一半存活下來。其中有三個繼承衣缽,他們的名字是-C.P.E.BACH. C.F.BACH W.F.BACH,其中以C.P.E.BACH的表現最突出。第一任妻子叫馬麗亞.芭芭拉,他為巴哈生了七個小孩,但不知何故,有一次巴哈出遠門返家時,她已經去世了。第二任妻子叫安娜.馬達琳,她是一位歌手,主修大鍵琴,總共為巴哈生了13個小孩,她是個賢妻良母,除了照顧巴哈前妻存活的4個小孩外,也幫巴哈騰譜。巴哈喜歡工作,除了幫孩子上課外,還忙著作曲,又要教學生,並為教堂彈奏管風琴。有時必須幫忙修理教會的管風琴(據說此份差事為巴哈帶來可觀的收入)、訓練管絃樂團等,由此可見,巴哈平時是個忙碌的人。有一件事,巴哈經常抱怨,那就是他不滿意雇主支付太少的薪水,這或許是巴哈的家庭支出頗大吧! 

三、巴哈的音樂觀:

巴哈對於音樂的完美性要求極高,每次排練時,只要有人演奏錯誤他會不客氣地糾正。不過他的作曲觀念及演奏法都很創新,對於新的音樂觀念,他卻是很有耐心的說明。例如當時不曾用過的裝飾音,就是巴哈新創的,他會告訴團員,音樂只要好聽,創新與改變是可以的,久而久之,大家就習慣了他的音樂語法,由此可知,巴哈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,讓他的作品容易被人接受及演奏。巴哈的音樂以對位法為主,具有理性的組織架構,並要求樂曲美感與平衡。他是路德教會的虔誠信徒,所以他的創作與宗教離不開關係,例如《馬太受難曲》、《清唱劇》及數以百計的教堂合唱曲等,都是他創作的主題。他是當時很前衛的作曲家,是複音音樂集大成者,當然,也是巴洛克時期最偉大的音樂家,他的音樂創作觀念超俗,使用管絃樂的配器法,更是無人能及。他的音樂很人性化,並富哲思,且架構嚴謹,尤其以晚年的作品《賦格的藝術》最具代表性。
 (巴哈偉大的賦格曲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6clTa8_QYQE)

四、巴哈的音樂作品:

1.      威瑪時期(1708-1717):擔任威瑪宮廷教堂樂長,作品以管風琴.,清唱劇為主。

2.      科登時期(1717-1723):擔任科登宮廷教堂樂長,主要作品有「布蘭登堡協奏曲」及「平均律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鋼琴曲集」第一冊等。

3.      萊比錫時期(1723-1750):擔任萊比錫聖.湯瑪斯教堂合唱團團長,主要作品包括:「賦格藝術」、「馬太受難曲」、 B小調彌薩曲」等。

4.      其他作品:1)管風琴-聖詠前奏曲、觸技曲、賦格 D小調觸技曲及賦格」(2)合唱曲-教會清唱曲200多首:B小調彌薩曲》、《聖馬修》、《聖約翰受難曲》、《聖誕神劇》等(3.)器樂曲-6布蘭登堡協奏曲 4首樂團組曲、大提琴、小提琴奏協曲《平均律》、《創意曲》、《賦格的藝術》等。

五、巴哈作品欣賞曲目:

(一)F大調第二號布蘭登堡協奏曲 BWV1047

(二)E大調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 BWV1042

(三)G大調第一號無伴奏大提琴組曲(BWV1007

(四)D小調觸技曲與賦格(BWV565

Bach tocaata(觸技曲)
http://youtu.be/_FXoyr_FyFw



(五)平均律鋼琴曲集

(六)賦格的藝術與小賦格曲

六、(一)F大調第二號布蘭登堡協奏曲賞析

第一樂章:快板,F大調,2/2拍,由合奏及獨奏交替出現,有時也以齊奏方式出現,並以對位法作曲。

第二樂章:行板,D小調,大鍵琴以數字低音演奏,長笛、雙簧管、小提琴三重奏,樂團擔任伴奏部分。

第三樂章:很快的快板,F大調2/4拍,是一段自由風格的曲式,表現輕快愉悅的感覺,

終曲樂段格外燦爛精采

(二) E大調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賞析:

這首曲子是巴哈小提琴協奏曲中最受歡迎的曲子,也是巴哈的兒子(C.P.E BACH)在

漢堡擔任樂長時,經常演奏的曲子之一。本曲受歡迎的原因是獨奏旋律流暢,絢麗迷人,而且弦樂團的表現不只是伴奏,也襯托出協奏曲的整體氣氛。

第一樂章:快板,E大調 2/2拍,旋律充滿快樂與活力,採二段式,中段主題以變奏曲及轉調手法表現,似乎隱喻了古典樂派的奏鳴曲式。

第二樂章:慢板,升C小調,3/4拍,充滿義大利歌謠風味,是本樂章的特色。

第三樂章: 很快的快板,E大調,3/8拍,節奏明快,主題燦爛光輝,以輪旋曲式作曲。
(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cpOTxxQYmks)

七、巴哈的小故事:

之一-「競技」

    一七一七年,巴哈32歲,他到德勒斯登旅行,正好遇到來自法國的風琴大師路易‧馬爾,在大家的鼓譟下將舉行一場比賽。但比賽當天,巴哈等了很久,未見對方現身。原來呀,路易‧馬爾發現自己不是巴哈的對手,一大早就坐馬車悄悄離去了。

之二-「音樂只要好聽就可以」

   巴哈除了擅長管風琴的作曲與維修外,為了測試管風琴的效果,必須隨時即興演奏,因此養成了一些較不尋常的方式彈奏教會音樂。有人喜歡他的方式,也有人找他麻煩,認為他不守規矩,更有人認為他演奏錯了。在一首讚美詩上,有一次他使用一些顫音和裝飾音,使團員大大震驚。他說:「樂曲想怎麼表現就怎麼表現,只要能為音樂增加美感就行」,慢慢地,大家也習以為常,之後,有許多人學習巴哈奏出顫音,也在許多作品中增加了裝飾音。

 

肆、音樂小辭典:

1.三分損益法:以一標準等長的弦(例如 C音)分成三等分,增加該弦長之1/3,得該音下方四度的音(G音);再以此音弦長分三等分,減去弦長1/3,即得該音上方五度的音(D音),此類推。

三分損益:
http://youtu.be/42VWXLL799w

2.阿伯爾第低音:1740年左右,D.Albert 廣泛使用一種將和絃分散,當作鋼琴左手的伴奏而得名。

3.紐姆樂譜:Neumes,是中世紀宗教歌曲以多元符號記譜的方法。

4.交響曲:源於希臘文,本意為共鳴,但今泛指各種大規模的管絃樂作品。

5.協奏曲:16世紀時,原本多人共同演奏的作品,到了17世紀,僅以一小部份弦樂為主奏, 其他成員協奏,被稱為協奏曲,如巴哈「布蘭登堡協奏曲」,一直到了古典時期,即改以單一樂器為主奏,樂團協奏,即及今日協奏曲的型態。

6.奏鳴曲:原來指器樂所發出的聲音,17 18世紀初,有二種奏鳴曲,室內樂奏鳴曲及教堂奏鳴曲。莫札特,貝多芬時代,其形式與交響曲十分相似,分--- 三個樂章 或加入小步舞曲、詼諧曲的四個樂章曲式,獨奏或二重奏。

 

 

 

沒有留言: